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培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稿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 2019-08-06 09:13:40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人才是基础和关键。缺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名家大师,已成为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要抓紧培育造就一批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名家大师,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培育造就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这深刻揭示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因此,培育造就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使命十分必要。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中国必须培育造就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与我国伟大发展实践相比,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因此,必须加快培育造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提升话语权,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推向世界。

加快培育造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是时代的呼唤。当前的中国非常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通过“三大体系”建设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社会成员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快培育造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步伐。

价值与作用

名家大师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个时代的思想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和大师来支撑。中国近现代正是因为有一批文化名家和大师的支撑,其思想大厦才屹立不倒。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先决条件就是培养造就一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传承。培养和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名家大师的期盼,更是为了让他们在传承中华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延续中华精神的根脉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离不开一大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学界领军人物来领衔。领军人物不仅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还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高校、科研机构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名家大师涌现的土壤。高校、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自觉担负起培育造就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的重任;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熔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咨政研究的重要智库;要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实施,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相关部门要健全制度,推动形成有利于产生名家大师的、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氛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三俗”文化传播,推动形成造就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的良好氛围,支撑“三大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投资力度,建立名家大师评价机制,保障培育名家大师工程顺利进行。要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基础上,加大实施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工程力度,积极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大中央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在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评价机制,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质量进行动态评估,保障培育名家大师工程顺利进行。

完善科研创新激励制度,依托重大特大项目进一步释放生产力,造就一批新时代名家大师。推动中国现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从过程管理向成果管理转变,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通过改进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经费管理制度,依托重大特大项目进一步释放科研工作者的生产力,造就一批新时代名家大师。要严格管理成果评价,相关人员要对课题成果评价结果终身负责。(李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侯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