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治理

稿源: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时间: 2020-06-12 15:19:19

全球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治理高度重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统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路径相比更强调共同与平等治理、关联治理、过程治理和发展治理。本文旨在系统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中国思想传统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影响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实践,这些理念与实践又与传统的全球治理模式有哪些不同,如何为当前的全球治理补充新的理念和实践思路。

一、全球治理体系与当前的治理困境

全球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概念的正式提出可追溯至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发布的《我们的全球伙伴》报告。学界认为该报告较为全面地搭建了全球治理理论的框架,对其主体、实施手段、实施效果和相应原则都进行了明确界定。报告认为,“治理”概念的核心是个人、制度、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共同管理事务。全球治理客体,即全球治理的对象和议程主要是已经或很可能即将影响全人类,并且很难依靠单个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的少数行为体就可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全球治理的主体一般是各国政府或特定的政府部门、正式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多边协调机制、非正式的全球公民和社会化组织。全球治理的合法性主要是依赖规则,具体包括一般性原则、规则、规范、程序、标准等。无论是从原则、规则的制定,还是到最后实施具体的政策都涉及多个方面,不同层次行为体需要能够充分协商、交流和合作,因此公共性、多元化和协商性应当是全球治理的根本特征。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全球治理体系依然面临治理赤字、治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在经济领域,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由西方大国长期把持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组织未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遭到质疑。在政治领域,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强制推行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成为破坏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因素。同时,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在国内也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在社会文化领域,传统的全球治理模式同样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很多西方国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持消极甚至排斥态度。这种情况与全球治理的本意背道而驰,更无助于实现全球治理的多元化目标。对于全球治理而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既是前提,也是目的。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困境的原因。第一,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以西方大国为中心。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是以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很难得到有效回应,不公正的全球治理格局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第二,现有的治理体系没有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的变化。当前,全球的权力分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还是面临的具体问题等都与二战后大不相同。首先,权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散和重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全球治理的治理客体发生了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大量涌现。最后,全球技术的发展和变革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全球性问题增多与全球治理制度不足的矛盾。第三,现有的治理体系仍是一种排他性治理,主要由大国和西方理念所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极弱。西方的治理理念经常表现出一元的治理特色,以规则治理为主,缺少灵活性,其他的治理理念或模式被有意无意地压抑或忽略。第四,现有治理体系的治理方式主要是单一治理,治理多停于表面,忽略了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经常治标不治本。

二、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及全球治理的实践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以及全球治理的实践与中国在不同时期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国际定位紧密相关。2008年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点,2008年后中国的大国意识和自信逐渐增强。随着中国成为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中国开始更加积极地思考全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对全球治理更加重视,鲜明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理念,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08年以前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的角色定位和相关参与行为的变化,经历了局外者、接触者和被动参与者、努力融入者和积极参与者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对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持消极态度,将国际组织定性为具有欺骗性、敌对性、侵略性的“陷阱”。中国对于一些活动或是拒绝参与,或是极少参与。即使在有些领域参与,也大都是被动参与或是象征性参与。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关系的缓和,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也开始转变,成为一个接触者。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标志着中国开始重返全球舞台,逐渐参与全球性事务。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中国更加积极地加入国际组织,中国的官方话语也明确肯定了参与国际组织和开展多边外交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之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鼓舞了发展中国家,也坚定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决心。尽管中国在2008年之前加入了大量的国际组织、公约、条约等,客观上参与了大量的全球治理活动,也为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以及国际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的参与总体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明确的治理观、治理理念和行动路径。

2008年之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视与实践。2008年以来,中国的大国意识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开始从参与、深度参与到在某些领域发挥引领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主要增长极,开始更积极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国家自信明显增强。2013年,中国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同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和机遇。2016年后,面对世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以及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及保护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习近平主席明确释放了中国支持全球化和开放的世界经济的信号和决心,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中国还努力提出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并将其付诸实践。基于此,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身份定位也开始变化,在行动上更加主动,从简单的参与者转换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倡导对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改革。在呼吁改革现有机制的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引领创设一批新的国际机制,提出自己的倡议,以弥补现有机制的不足,提升治理效率。此外,中国还借助主场外交积极推广中国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治理方案。中国正在努力将中国理念注入全球治理体系,不断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中国思路。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包容性,对当前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有指导和补充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发展与推广。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出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解释中国的全球治理价值、目标以及路径: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主要方面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和实践路径;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进一步提出“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五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该理念提出后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越来越多地被世界理解和认可。2017年“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指出,国际社会要本着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持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同年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其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所通过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逐渐从中国理念、中国话语转变为世界话语和世界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传统。首先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天下为一体,没有整体也就没有局部可言。世界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社会事实,这种天下观要求兼容万物。而就秩序而言,天下体系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秩序,其自身的差序格局秩序使其可以保持世界的稳定,不同国家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一认知正在成为世界共识。其次是强调世界的关联性。中国文化强调世界万物相互关联,事物间的关联关系显示出了彼此的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态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事物间的关联。全球治理所需应对的各类问题实际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再次是辩证统一地对待矛盾与差异。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多国协商解决,差异在所难免。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对待问题时要辩证统一地处理。存在矛盾是正常之事,矛盾是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解决矛盾首先要尽力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引导矛盾向好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包容性,包容发展,互学互鉴,当前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最后是坚持和平传统。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达成和谐状态是最终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实现该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治理创新。首先,中国强调共同与平等治理。当前,全球治理客体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复杂的全球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广泛参与。中国强调世界各国都是平等成员,所以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以调动全球力量,使全球治理更好地实现其普惠性。其次,中国强调过程治理。中国受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强调变通,认为事物不断变化是其发展、前进的动力,所以过程与开始和结果同等重要。行为体间的互动过程可以改变行为体间的彼此认知,塑造共享知识,形成主体间认识。再次,中国强调关联治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强调万物的关联性,它们不仅相互关联,同时也相互转化。当前的全球性问题更是如此,各种威胁相互交织在一起,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高度相关。如果在治理过程中只关注表面现象就只会治标而不治本。最后,中国强调发展治理。近年来,中国努力将自己的发展经验与发展理念融合到全球治理体系中。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国独特的世界观、秩序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治理更强调平等与共同治理、关联治理、过程治理和发展治理,强调开放性和普惠性。如果中国将新的理念注入到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之中,需要对新方案和新思路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并采取一定的话语策略对其进行传播,直至其最终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3期,原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明豪/摘)

责任编辑: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