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挥县级政府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

稿源: 中国社科报 时间: 2019-04-23 10:20:03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全国2854个县级地名普查机构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部署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保障普查质量,促进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回顾历史,我国郡县制的行政体系在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看今朝,全国县级政府依然是地名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排头兵。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必须重视和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

文明的保护传承是举国之力的大工程、大使命。纵观历朝,“文治”“武功”是历代帝王毕生之追求,“文治”是统治的基础,“文治”稳定才能做到“武功”开疆拓土。要发扬“文治”便要招揽天下饱学之士,著书立说、复原古礼、正经补史,催生了经史典籍、产生了金石学说,为文化遗产传承尤其是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创造了载体与媒介。同时,历代帝王访求搜藏先代古器、古建筑等文物,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催生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收藏,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此外,历朝郡守、县令多为科举取士,在落实朝廷旨意与文人情怀的共同作用下,就成为了文化遗产传承的“先锋官”。例如,《四库全书》工程是由安徽学政朱筠奏请。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郡县治,天下安。全国县级政府是一个辖区地名的主要管理者,肩负着加强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职责。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县级政府尽显使命担当,在同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积极协调民政、文物等多部门联动,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编制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管理,大力推动以“千年古县”为重点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民政部《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基础上,积极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标准,尤其是在各县积极支持配合下,在民政部统筹领导下,经过十几年努力,先后认定评审99个“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并列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

传承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是延续人类历史文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保护传承、创新利用是地名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工作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各县级政府要担当使命,通过查阅史料、民间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当地的地名资源作进一步广泛搜集,调查梳理,完善地名文化信息,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当地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为地名文化建设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遥感技术、三维、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探索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新模式、新途径,实现在传统保护方法基础上的升级换代,探索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模式。要主动作为,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开发地名文化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功能,创新性地推动地名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使其为实现地方文化事业与地名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在县级政府的主导支持下,在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收获丰硕的成果!(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孔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