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稿源: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时间: 2015-04-24 08:24:35

 

    作为中国最难协调的区域规划之一,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京津冀区域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实质是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京津冀的深度融合,实质是城市群深度融合。在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城市群该如何率先行动,重新审视城市定位,加快一体化进程,亟需深入探索。

     一、河北城市群对接京津协同发展的难点

(一)产业结构重度化、低度化明显

2013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2.452.135.5。长期以来形成的二产比重“一股独大”、三产明显不足的局面既是承接京津高端产业辐射的重要掣肘,同时也是环境治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此外,在偏重的产业结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创新度偏低。

(二)脱贫任务艰巨

以环首都地区为代表的河北三大贫困带,分布面积广,人口多,贫困度深,成为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对接京津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城市群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作为河北省的优势产业,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化工业,基本上是河北省所有地级市的主导产业。城市定位模糊、产业结构雷同目标市场重叠、重复建设明显,成为河北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桎梏。

  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长三角的“3层次+1制度”模式

    为有效解决区域内条块分割、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长三角探索出了“3层次+1制度”的区域协调模式。所谓“3层次”即副省级的最高级联席会议、市长级的中级联席会议和各地具体部门间的协调会,来分别商讨规划、落实决议、具体协调;所谓“1制度”即“专项合作制度”,专门协调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区域性公共问题,如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这种解决专项问题的专题组灵活性和实用性强,随着问题出现与解决,即成立即解散,因此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广东的同城化模式

  珠三角地区由于缺乏明显的核心城市,没有形成长三角那样成熟的行政协调机制。但探索出的广佛“同城化协调模式”,成为目前珠三角地区最有实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在不改变城市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城市之间自主合作,在区域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区域旅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教育、医保、人员流动等各方面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广佛两市公交地铁互通,资源同价,通信资费一体、医保统筹等目标都已经实现,同城化效应凸显。广佛的同城化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也被国内其他城市效仿,如辽宁的沈阳、抚顺的同城化、河南的郑州、许昌经济联动区都受到了广佛同城化的影响。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行政合并模式

    调整行政区划是解决区域发展中行政协调问题的最便捷方法。滨海新区合并了以前存在的三个行政区、三个功能区以及若干个管理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行政主体多元化、公共财政体系分散化、行政部门权责模糊化、功能区和行政区无差别化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其展示出的行政体系重构、经济开发和社会管理功能分离、新区自主权扩大等一系列行政合并特点,为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调机制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河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要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取得更大突破,河北首先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率先推动冀内城市群协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推进。

    (一)建立新机制,探寻共鸣点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的完善。必须以高效的体制对接就利益共鸣点达成一致,推动城市群合作走向深化。

    1.体制的顶层设计。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成立“河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办公室”,以“3个实现”为目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产业有序对接,推动城镇科学定位以实现功能合理承接;推动稀缺资源价格机制完善以实现生态补偿合理化,以着力解决区域利益共享、行政条块分割等关键问题为核心,积极谋划三方平等协作平台,抓紧制定河北城市群对接京津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吸纳多元化主体参与。尤其需要非政府和非官方组织、企业家联盟等各个领域主体的加入。广佛同城化模式就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之果。通过多元主体的集思广益,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在协同发展机制中得到兼顾和平衡,使得协同发展的政策更趋于科学,政府协调机制更趋于完善。同时推动各市各级相关部门早下手,早准备,早布局。根据各地差异化的情况进行发展目标的定位、任务的分解与细化。同时也要权衡好承接项目与本地既有项目之间的政策平衡,避免各地不顾资源约束与综合承载力,一窝蜂“争项目,抢产业”,防止地方利益流失。

    2.政策体系的配套跟进。无论是京津冀的同城化发展、产业的有效对接,还是河北城市群的深度一体化,都必然涉及到人员的频繁流动。与其相伴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改革。因此,要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社会保障有效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惠,作为实现同城化深度融合的破冰之举。可以借鉴“广佛同城化”的相关政策,先选取在环京津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领域实行一体化。例如,建立环京津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异地结算。对于在环京津城市群内流动的人员,各种与户籍相关联的公共资源配置,共建共享,无条件对接,促进城市自然资本、产出资本、社会资本更有效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从而产生人、物、财1+1+1>3的叠加效应,释放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正能量,增强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同时,实行交通一体化与互惠化。可以采用“京津冀一卡通”等方式,对于频繁往返三地的工作人员提供铁路月票或通勤补贴,这样,既能分流京津二市的人口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河北吸引京津二市高端人才。

3.合作平台的强力推进。构建多层次、多主体、高效联动的新型城市合作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使城市群互动能够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全面提升河北省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和辐射承接功能。可以借鉴长三角的“3+1”模式,建立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各部门联动的三级沟通协商机制,构建高效的协同决策体系;同时建立专项问题沟通制,对于涉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专项协调组,进行协商与决策。

    (二)探索新路径,寻找共赢点  

    1.确立“以开放促一体化,以一体化促协同共赢”的新思维。积极推进区域性开放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开放和市场交融,减少各种壁垒,形成互通互融、相互依存、在对外竞争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各市还应根据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等实际情况,支持京津在河北建立具有“飞地”属性的产业基地、市场集散地、特别合作区等。 

  2.抓好重点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新基地。立足比较优势,建设一批京津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区、科技企业孵化园区和研发制造基地,形成研发设计在首都、孵化转化在河北、大规模产业化在河北的产业发展圈层结构。打造一批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使首都周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同时,以产业的互联互动,破除行政壁垒,加快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和产业对接合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3.抓好重点卫星城市建设,使之成为京津城市功能疏解的新空间。在环京津30-100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新一代卫星城”,每个卫星城规模适当,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齐备,与主城之间有便捷、“一站式”的快速通道,从而真正发挥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作用。同时,加快内联外通的大首都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区域便捷通达力,重点把保定、石家庄、唐山培育成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功能完备的副中心城市,形成核心带动、多点协同的大首都城市群。

4.搭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信息服务新平台。开设具有政府机构属性的“燕赵都市网”,省内所有地市和职能部门的公共信息、项目报批等企业信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信息都在网络上实现同步查询和办理。形成服务首都经济圈的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统计分析综合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5.打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创新要素培育新模式。针对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缺乏的短板,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城市布局上,在保定、石家庄等院校密集、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启动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区”建设,在创新收益分配、风险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利用上,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施“季节型”、“假日型”、“侯鸟型”、“契约型”柔性引智措施,建立起“留人不拴人”的用人新机制。重视对京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市场化利用,并将利用的重点配置到破解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上。企业引进上,对来自京津二市的创新要素密集、创新效果明显的紧缺型企业,河北在财政扶持、土地、税收等领域予以倾斜。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财政拨款、贴息贷款、专项奖励等多方式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在京津建立研发机构、与京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标准创制,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并且,积极推动筹建京津冀科技合作联席会,签订创新合作协议,开通门户网站,努力实现三地专家库共享。

    (三)谋划新布局,寻找共振点

    1.城镇布局的集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最大短板是京津周边城市“良莠不齐”。因此河北要在改善城镇层级结构,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上下功夫。对此,可以借鉴滨海新区的区域合并模式和广佛一体化模式,选取部分试点进行撤乡(镇)并县、撤县并市,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加快市县一体化、县乡一体化,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增强河北城镇布局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城镇布局调整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承载度,注重城市规模与其资源禀赋的符合度,改变中等城市特别是中小城镇公共资源匮乏的失衡局面,扩展中等城市和中小城镇吸引就业空间。

2.产业布局的“承接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各市在与京津产业对接中,既要积极承接,推动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要有所选择。要坚守环境准入门槛,坚持生态保护红线,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项目生命力和生态承载力相适应,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和扩散与深化河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承接的产业要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一,扩大要素外溢效应,实现二产三产联动。着力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养老服务、健康休闲、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项目转移。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形成规模适当、层次清晰、功能各异、协同发展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耦合层级体系,既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同时加快服务业发展;第二,推动各市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分布合理、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对接协作机制,避免内部同质竞争,重要产业形成一根链条共同崛起。第三,推动跨区域循环产业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共建,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方针,争取由北京出技术、人才和资金,河北出土地和劳动力,共同致力于建设河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取代京津周边众多小作坊式的、污染严重的废旧物资简易加工企业。

    (四)把握新契机,创造共荣点

1.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打造新环境。将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协同发展的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改变大城市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使政策在一体化上聚焦,形成政策支持的合力。同时,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对接对流,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实施高速、海港和空港费率优惠、作业优先、便捷通,营造最发展环境。

2.充分利用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合作契机,争取新试点。张家口、承德二市建立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按照限制高度、疏减密度、控制强度的原则,实施“生态换产业”战略。以共同的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和洁净水源等优良生态环境换取京津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推动休闲旅游、避暑度假、养老保健产业的发展,在深化京冀合作的同时,加快河北的脱贫进程。

3.充分利用北京第二机场开建的契机,谋划产业新布局。遵循“国际化、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和“附加值高、关联度高、创新度高”的“四化”、“三高”原则,按照“一、二”的产业发展顺序,高度发展商贸服务、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第三产业深度发展以花卉苗木为核心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第一产业,适度发展以飞机维修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充分发挥临空经济辐射功能,推动关联产业聚集,积极构筑陆海空铁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本文系第328期《省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专报》,2014年3月27日编发。作者:魏丽华。

          

责任编辑:刘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