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原因与建议——基于全国5237名大学生的研究报告

稿源: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时间: 2015-04-17 09:5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观养成问题。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状况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切实管用的解决办法?对此,今年1~5月,我们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面向全国东中西部50余所院校随机抽取5237名大学生,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社会责任认知、认同和行动三个环节和政治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五个维度进行了测查,得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也发现了 “知行倒挂”这一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校高度重视和警惕的问题,并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结合前期研究和测查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与社会责任行动两两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和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和网络责任感两两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和显著性差异。首先,从总体看,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得分为83.09分(满分为100分,下同),60分以上占93.2%,80分以上占70.1%。其次,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三个环节看,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82.25分,对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认识程度)、社会责任认同(84.49分,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赞成程度)和社会责任行动(82.79分,对具体社会责任的践行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社会责任认同得分最高。第三,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看,除了学校责任感(78.39分)较低以外,大学生政治责任感(81.95分)、生命责任感(83.80分)、学习责任感(83.40分)、网络责任感(85.94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网络责任感得分最高。

    这些调查结论,不仅可以佐证党和国家、社会及学者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定性评价,而且有助于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责任教育。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倒挂”现象与原因

    理想状态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知行合一”,通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知行不一”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上存在“知行倒挂”现象,在学校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上表现尤为明显。

    (一)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但存在“知行倒挂”现象。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认同和行动两两相关系数分别在0.8以上,高度正相关且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最高为84.4分,社会责任行动次之为82.79分,社会责任认知最低为82.24分。这初步显示:怀抱满腔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社会责任情感的大学生,在付诸行动时,可能是在并不十分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做出的

    (二)大学生学校责任感处于较低水平,存在“知行倒挂”现象。大学生学校责任感与其网络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政治责任感相比处于最低水平(78.4分)。大学生学校责任认同(82.8分)>责任行动(78.6分)>责任认知(72.8分),学校责任行动高于学校责任认知5.8分。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思路的认知符合度仅为72.8分,对于学校的校训或办学宗旨的认知符合度为79.4分。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虽在情感上比较认同自己应担当的学校责任,在行动上也很积极,却对应担当哪些责任、如何担当责任缺乏足够理性认识。

(三)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偏低,“知行倒挂”现象明显。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排在网络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之后,仅高于学校责任感。大学生政治责任行动最高为84.1分,政治责任认同次之为81.8分,政治责任认知最低为78.8分,政治责任行动明显高于政治责任认知(两者相差5.3分)。大学生对于我国周边国际局势和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的认知符合度仅为75.6分,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非常有价值的”认同符合度为81.8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认知符合度为82分。以上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中可能存在“知行倒挂”的结论,并且表现更为突出。进一步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担当政治责任,是在不十分了解而且不太认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下做出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这就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迷惑、所利用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数据还显示,在大学生在通过亲身“支教或投身基层工作”为国家做贡献方面(80.1分)的行动符合度低于“成才报国”(85.2分)、“坚决拥护党的领导”(86.4分)这样宏观的行动倾向选择。

    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中存在“知行倒挂”现象,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不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下,就去担当社会责任。“知行倒挂”与“知行不一”相比危害更具体、更大。诸多大学生群体事件中参与者的“盲从”现象,就可能与其“知行倒挂”有关。究其原因:

    从大学生角度分析,一是存在自发或盲目性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即由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获知渠道不畅通(如,家长过多承担了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不知道应该承担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缺少理性认知,只是偶尔的行为或从众行为符合了社会责任的要求;二是存在功利性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由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不在意(如,学生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以及对外部“说教”的逆反心理,使学生不知道应该承担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主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缺少理性认知,但大学生预期到其社会责任担当会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收益(如有助于提高综合测评成绩、入选学生干部或入党,等等),而采取的一种“工具理性”的社会责任担当。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在我们进行师生访谈中得到确认,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学生愿意参加班级、学院、学校甚至社会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但许多时候并不了解活动的实际意义,而“随大溜”或者“支持班级活动”,也有同学表示参加此类活动可为综合测评、评优等“加分”。

    从高校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责任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作用发挥还不够,特别是实效性、针对性还不强,大学生的接受、消化和吸收存在障碍。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如,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动态化、随意化,学生骨干功利化、大众化、群众化,学生活动形式化、娱乐化、商业化,校园文化建设短期化、碎片化、边缘化等等。

    三、用社会责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就大学生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社会责任。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情感认同,外化为坚强的意志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上。

    (一)系统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首先,“晓之以理”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深刻认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社会责任固化责任意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动之以情”。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民主、自由、公正、法治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责任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内源动力;第三,“导之以行”。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责任担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形成行为习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同时在国家、省市及高校层面加大相应课题资助、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学校责任教育。学校是大学生的求知、生活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和进入社会之后的“心灵净地”。部分在校大学生竟然不了解校情,不热心学校集体活动,不关注学校发展,对于高校来讲不能不反思、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应当切实加强校情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校情、爱母校、做贡献。首先,切实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报纸、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介作用,广泛利用楼宇、广场墙、灯杆、道路等展示平台,宣传展示学校校史、校训、知名校友和重要活动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官方网站建设,提高学校办公、教务、科研、学生、财务、后勤等网络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实现与学生“一卡通”网络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互动。其次,提高学校各类信息的实效性、时效性。充分借助QQ、论坛、微博短信、飞信、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及时通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评优奖励、勤工助学、教室安排、教学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及自习室开放、交通出行、就餐、热水、洗浴等日常生活信息。第三,充分发挥校友作用。广泛开展“校友心里话”、“校友大讲堂”、“校友报告会”、“校友返校聚会”等活动,通过校友现身说法,与在校生广泛联系、密切接触,提醒在校学生珍惜大学时光、用好大学时间,用校友“教育”在校学生。

    (三)着力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认知教育。首先,各级宣传思想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立足各地区、各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的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点建设,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世情、国情、党情宣传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宣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内容“精选”和学生“受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三,高校应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课堂、课外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道德模范、身边榜样和网络新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担当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空、不虚、不偏,真正入耳、入心、入脑,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从基层、从困难的地方、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做起建功立业,而不至于“满腔报国热情”被他人“利用”,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四)着力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在配齐、配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同时,加强培训、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等工作,推进辅导员发展工作,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 “热爱自己的职业”、“胜任自己的工作”、“钻研自己的业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打造出一批主题好、内容好、形式好,可推广、可复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学生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担当社会责任,从基层、从困难的地方、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做起建功立业。其次,精心选树“大学生身边榜样”。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推进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社团负责人等骨干队伍的组织建设、先进性建设、示范性建设,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用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示范带动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和示范者。第三,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立足高校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及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打造亮点,推进校园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持续性建设,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系统性建设,鲜明特色和切实管用的实效性建设。

 

本文系《省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专报》第346期,2014年10月21日印发。 

 

责任编辑:刘修言